上海垃圾分類再加磅,長期不分類者將納入誠信管理機制!
3月11日,上海市發布《上海市基層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服務工作指南》。
指南指出,本市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按照“一小區一方案”要求,原則上采用“定時定點”方式,也可根據居民投放和管理需求,因地制宜采取增設午間投放時段、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方便居民投放。同時可采用人工監管、人工巡查監管、人工視頻監管和智能監管等不同管理模式,保證分類投放效果。
對于長期不自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義務的流動性租住人群、家政人員、居住區居民,由居委會通過志愿者或業委會委員或居委會干部落實第二次面對面宣傳告知,并將相關材料移交街鎮城管部門。由街鎮城管部門落實執法處罰程序,并將被執法處罰人員相關信息同步至市 “一網統管” 平臺,由市級聯席會議牽頭部門逐步拓展應用,納入相關誠信管理機制。
(截圖來源: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基層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服務工作指南》全文
上海市基層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服務工作指南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加強對基層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指導和服務,現針對常態長效機制下分類投放點管理、黨建引領、宣傳引導、流動人口、保障措施等管理事項的硬件建設和操作規程等指引性方法,特制訂本指南。
1.分類投放點
本市居住區(含村民點,以下簡稱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按照 “一小區一方案” 要求,根據居住區條件和居民(含村民,以下簡稱居民)分類投放習慣,由居委會(村委會,以下簡稱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共同協商設置,原則上采用 “定時定點” 方式。各居住區也可根據居民投放和管理需求,因地制宜對本居住區部分或全部 “定時定點” 投放點采取增設午間投放時段、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方便居民投放,并輔助一定智能監控手段或巡回檢查方式,保證分類投放效果。
可采用人工監管、人工巡查監管、人工視頻監管和智能監管等不同管理模式。各類管理模式可綜合實施。
1.1 人工監管由街鎮牽頭,通過居委會在居住區培育志愿者隊伍,嚴格實行 “定時定點” 投放,落實志愿者在固定點位投放時間段內的值守管理和宣傳教育,逐步培育居民規范分類投放各類生活垃圾習慣。
該模式適用于居民生活垃圾自覺分類習慣尚未養成、或雖養成習慣后又出現 “回潮” 現象(即又出現 10% 以上居民分類投放不自覺)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1.2 人工巡查監管通過居委干部、志愿者隊伍或者第三方專業機構人員,在無人員值守期間,落實易產生小包垃圾時間段一定頻次的巡查。同時可公開居委或街鎮相關平臺,發動本居住區居民對亂投放、不分類行為的 “隨手拍”。對巡查發現的問題,制訂并實施追查制度,追溯到人,由居委干部或街鎮城管隊員進一步落實上門告知和普法宣傳。
該模式適用于無條件開展視頻或智能監控系統建設,但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力量配置有效且 90% 以上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基本養成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1.3 人工視頻監管采用視頻技術,對分類投放點位進行連續監控,街鎮(鄉、工業區,以下簡稱街鎮)或居委平臺每日 6:00~21:00、每 15 分鐘有專人視頻巡查一次,視頻監控數據可支持 3 個月回溯查詢,有條件的可疊加遠程語音提醒功能。視頻監控系統可支持對 “小包垃圾”、“垃圾滿溢”、“投放點環境質量”、“不分類投放” 等事件的后臺發現、平臺流轉、及時處理、按時反饋和閉環管理。
該模式適用于已采用視頻監控方式,但暫無智能化改造計劃且 90% 以上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基本養成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1.4 智能監管采用具有 AI 識別功能的智能監控技術對分類投放點位進行連續監控方式。該方式又可分為連續開放型智能監管(即疏導型智能監管)和非投時段型智能監管(即緊逼型智能監管):
緊逼型智能監管,是指可支持 “小包垃圾”、“垃圾滿溢”、“投放點環境質量”、“不分類投放” 等事件的視頻智能識別、案件自動生成、任務自動觸發、處理及時反饋、平臺閉環流轉的監管方式,且相關視頻監控信息可自動抓拍違規行為照片自動發送給任務辦理人員,并支持違規照片留存一個月,用于案件追蹤查處的監管方式。條件具備的,可疊加對投放點出現的違規行為自動觸發語音警示提醒等功能。
疏導型智能監管,是指支持居民通過持卡(專用卡、門禁卡等身份卡)刷卡、或人臉識別等技術,開啟分類投放口,并可智能識別投放垃圾類別和質量,且對投放行為不規范、分類質量不達標的居民可實現身份智能識別、提醒信息自動發送(至投放人本人)、案件自動生成、任務自動觸發(至物業和居委相關負責人)、處理及時反饋、平臺閉環流轉的監管方式。
該模式適用于有智能化改造計劃和資金支持,但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力量配置緊張,且 90% 以上居民垃圾分類基本養成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2.黨建引領
2.1 區域化黨建引領依托所在街鎮區域化黨建,打造轄區共同參與的垃圾分類工作平臺。在各級黨組織中全面推行垃圾分類 “三員制”。